熱愛足球的少年將支撐起廣州足球的大未來。
大體育全運動系列報道之 4
今年30座新建足球場投入使用 并計劃3年內共新建球場100座
■ 本專題撰文/攝影:廣州日報記者 孫嘉暉 通訊員 陳建族
說起足球,有人哭有人笑,更多的人哭笑不得,中國足球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游戲。關于中國足球的大討論由來已久,但始終沒有結論,給人的深刻印象卻是每況愈下,漸漸淪為亞洲三流。顯然,這與國人對足球的超高熱情以及廣州恒大問鼎亞冠聯賽冠軍的大好形勢不符。中國足球的出路在哪里?當然是青少年培訓。經過多年的謀劃,大力發展足球運動成為2014年的一大關鍵詞。
廣州市體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改造城市閑置空地、樓宇房頂、社區邊角地、街頭綠地、公園綠道等公共用地,廣州市超額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30個球場建設任務,并計劃3年內共新建球場100座。作為國內最早的2個“足球特區”之一,廣州正在謀劃足球之城的大未來。
在家門口踢球不是夢想
毫無疑問,廣州是中國足球的熱土,也是現代足球運動登陸中國的第一個碼頭。上世紀90年代,廣州足球俱樂部成為叫響國內足壇的一支生猛力量,職業化、市場化最早在廣州試水,并獲得成功,廣州是中國足球甲A時代的一個重要地標。
足球名宿古廣明、趙達裕和彭偉國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校園、社區足球場是球星的搖籃,讓更多的青少年參與這項運動,在家門口快樂踢球才是足球運動扎根中國的成功之道。
據介紹,根據國家足球試點城市要求和市主要領導關于小型足球場建設指示精神,廣州今年在12個區建設30個3人、5人、7人制社區小型足球場,力爭在2016年前新建100個小型足球場。
足球場的建設,主要是充分利用現有的城市閑置空地、樓宇房頂、社區邊角地、街頭綠地、公園綠道等公共用地,結合新舊城區改造,做到合理布局、一場多用。建設經費由市、區兩級共同承擔,市財政按3人制10萬元、5人制20萬元、7人制30萬元的標準給予補助。不足部分由區級財政統籌解決。
據廣州市體育局群體處負責人介紹,新建球場選址的要求是:根據市民的全民健身需求,盡量對地理位置優越、周邊人口密集的地區,同時,兼顧其他周邊公園和綠化帶、農村,科學、合理使用建設用地,確保不涉及土規和控規問題。因此,對于很多足球愛好者來說,在家門口踢球不再是夢想。而未來的希望之星,也將在我們身邊誕生。
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廣州重點建設了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區體育設施,特別是《小型足球場和社區體育公園建設總體規劃》的推進工作進展順利,明年擬建設34個小型足球場和6個社區體育公園,這項“民生實事”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擁護和交口稱贊。
惠民舉措帶來大實惠
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區已經完工的幾座足球場。
創建于1965年的客村足球隊,已經在沙土地上踢了近50年球,雖然場地條件艱苦,但他們對足球的熱愛一如往昔。自今年11月中旬起,他們告別了簡陋的沙土地,開始在修葺一新的人造草坪上踢球,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歷史時刻。“原來在沙土地上踢球,一旦摔倒就會留下不少疤痕,球場的揚塵也非常多。如今有了人造場地,再也不用擔心受傷和揚塵了。”66歲的伍兆強說,他是客村足球隊的元老球員,對于球場舊貌換新顏有著深刻的感受。而這片球場的改造就得益于廣州市今年建設30座小型足球場的體育惠民工程。
據悉,此次新建球場的規劃和選址工作十分科學、細致,充分考慮了人口密度、選址成本、用地性質等因素,以保證在方便更多市民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建設成本。為使新球場讓更多居民受益,球場在白天每兩小時收費500元、晚上每兩小時收費700元的基礎上,嚴格執行“雙14”惠民政策。“雙14”政策是指體育場館每周優惠開放時段和免費開放時段各不少于14小時。
其實對于客村居民來說,他們基本是免費踢球。伍兆強說,只要球場上有一支隊伍是客村居民組成的,便可免場租。每天下午5時之后,來此踢球的基本都是客村居民,因此也相當于免費開放。此外,每個周末球場還組織教練免費教附近的青少年踢球,伍兆強便是教練之一。
新建球場的目的除了為市民提供更多場地之外,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體育惠民,讓市民花更少的錢便可以參與足球運動。
“僅靠政府部門新建球場還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我們也希望借助更多的社會力量來實現體育惠民。”廣州市體育局群體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新建球場方面,廣州體育部門未來計劃用三種模式:一種是政府投入建設、管理的場地,嚴格執行“雙14”政策;第二種是政府出錢建設、與社會力量合作經營的場地,鼓勵執行“雙14”政策;第三種是私人建設、經營的場地,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達到“雙14”政策的目的。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